在教會(信仰群體)中我也是個「KOL」

吳國强傳道

       8月初本人分享的主題是教會(信仰群體)中的「共享」,內容提及「飲於一位聖靈」,可譯「全被澆灌於了同一位聖靈。」雖有同一位聖靈,但始終各人也是獨立個體,總會有不同的意見。

      近年香港出現一種「KOL 文化」,什麼是 KOL?  KOL 是網上用語,其意思是:  (Key Opinion Leaders) 即所謂的「意見領袖」,在不同網絡社交媒體的平台中,無論是有關於政治、文化、經濟、消費、娛樂及信仰(包括基督教)等不同範疇,都有好些人能獲得大量的「讚好」(like) 或點擊率,他們在不同主題中提供其個人的意見及討論,同時也有好些群眾作其跟從意見者,而 KOL 就主導著大眾群體的討論。KOL在討論,同時也扮演成為一個策劃者及推動者。

      網絡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公開性的平台,往往沒有像傳統媒體(紙媒)有總/副編輯作把關的工作,人人都可發表其言論及意見,內容及信息難以界定真偽,質素因個人喜好變得參差,如某 KOL 的討論內容「夠潮/夠爆/嘩眾取寵」,他就能牽動著群體的情感及情緒。 KOL 或許成為新一代的另類權威人士,然而是帶領走向美善的方向,抑或是帶領人走進仇恨、矛盾及衝突,好在乎那人的心態及選擇。

      在聖經中有否類似例子讓我們當代信徒作參考或指引呢?聖經中哥林多教會(信仰群體)被標籤為因有不同意見及問題的教會,所以有傳一句話「問題多多哥林多」,因應他們情況,保羅寫信給他們,既是教導他們,並要反省言語及行為上的錯失,提醒信仰群體需要合一,聖潔,運用恩賜服侍教會,彼此相愛等。

林前14:26-33 和合本的標題是「凡事都要按次序行」

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     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27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

28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

29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

30   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

31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32   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

33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保羅對應信仰群體中各人的意見,強調群體雖有不同意見但都指向同一方向-

「凡事都當造就人」(26) (原文無「人」,可能指「造就教會」)

「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31)

      在經文中我們也看到保羅協助他們有秩序地表達及分享,每項加設一個上限 (若不如此或許聚會可能沒完沒了),這段經文最後以「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安靜原文被翻譯英文“PEACE”89次,新譯本及新漢語譯本也譯作「和平」,我們可看神是叫人「和平」,特別係指向教會「信仰群體」。

      無論是第一世紀或2017年的信仰群體,各肢體總有不同思想、睇法及意見,包括是政見上、對經濟的看法、民生狀況及教會群體等,但願地上眾信徒一同學習以林前1313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先以屬神的愛 (無條件捨己的愛) 為大方向,接著以造就眾人為出發點,並在過程中追求神的心意是叫人和平作為討論的氣氛,最後有秩序地坦誠分享及表達不同的感受,好叫我們各人被同一位聖靈牽引下能對不同的事物及情況有更深的了解,並正視,處理及解決。

      教會(信仰群體)不是一個隱惡揚善的群體,肢體當有感動需要表達,為的是讓教會更好,更討神的喜悅,是一件美事,總好過「噤若寒蟬」。然而如何表達也是一門學問,當然我們跟從耶穌的人學習這學問並不能以社會及潮流文化作為教材,我們已有最好及完美的教材或課本,就是聖經—神的話語。盼望眾聖徒都一同謙卑學習這課題。

      最後,個人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以下句子,很有意思,奈何已找不到出處,但也希望與大家一同分享 :
「安穩中求變法,常態中求突破,小圈顧及大同,彼此皆須重視。」

      願神賜恩給地上眾堂會及眾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