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宇牧師
在聖經中,有不同的比喻來表達教會,其中一個較多人提及的應該是「家」─教會是永生神的家。提前三15「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保羅形容教會為「家」,這個字在當時的羅馬時代有其政治含意。 「家」(oikou )源自羅馬法制下的一種組織。在一世紀裡,國民看整個羅馬帝國為一個大家庭,一個身體,而帝王是「一家之父」。保羅以教會為神的「家」是要表明,這個「家」不是以帝王作主,而是由永生的神作為「一家之主」。
透過保羅講述家庭的真理,我們可認識永生神「家」的特質,反思作為這「家」的一份子,應有的態度和責任。
合神心意的「家」是以基督為首,家庭成員必須要敬畏基督(提前五21),夫妻要彼此順服(提前五22-24),子女要孝敬父母(提前六1-3),父母要尊重子女(提前六4)。每個家庭成員都服在基督的主權之下,肩負不同的角色和責任,以愛相待,同心支撐整個家庭。正如箴言論及一位才德的婦人(妻子,母親),會為家庭努力做工,供給食物(箴卅一13-16、19、22、24),辛勤打理家務等(箴卅一27)。
我發覺在「牛浸家」中,有一種現象。我們偏向強調「家」是一個無條件,讓家庭成員遮風擋雨的地方,而不強調「家」是需要家庭成員付出,共同承擔的地方。有家庭成員有需要時,向其他家庭成員尋求支持和關懷(這是好的!),但卻不願為家或其他家庭成員作出支持和關懷(這是不好的!)。更甚的是,有些家庭成員離家多時,到有需要或遇風雨時(子女需要寫入學推薦信,借禮堂行婚禮,婚姻出現危機,健康出現問題等),回家尋求關懷和支援(這是好的!),但到風雨過後便離家而去,沒有想到自己在家中的責任,不願留下支持這個家和其他的家庭成員。(這是不好的!)。長久下去,留在家中作支撐的成員,不斷的付出,一直處於身心疲乏的狀態之中。楊腓力(Phillip
Yancy)說得好:一個健康的家庭,會扶助家中最軟弱小的成員,同時也不會拖垮家中強壯的成員。
我在「牛浸」11年的牧養生涯中,不斷的看到以下情況,令我內心難受。
1. 不愛惜「家」的地方,吐香口糖於厠所、隨便廢棄垃圾、腳踏聖經和詩集。
2. 對這個「家」作出批評,卻沒有參與改善。
3. 享受「家」的地方寬大,不願承擔「家」因發展而地方不足的需要。
4. 在「家」中以消費者心態,無理的表達不滿及投訴崇拜的司事人員。(有時候,我感到司侍人員好委屈!)
5. 在「家」中要求別人關顧自己,卻不願關顧別人。
6. 不滿「家」中兄姊(組長和導師)的牧養,卻不願分擔牧養的重擔。
7. 享受「家」中的一切,卻不給予家用(常費/什一奉獻)。根據2016年的統計,「牛浸」會友共592人,只有199名會友有參與常費/什一奉獻。聚會人數平均有700人,只有307人有參與常費/什一奉獻。
我所想望的「牛浸家」,是所有家庭成員順服於基督的主權之下,彼此相愛,承擔和建立。我所愛的弟兄姊妹,你如何看待這個「家」?你是一位怎樣的家庭成員?你願意為了順服基督,而愛這個「家」嗎?